操作步骤:

 

(1)前期准备

 ●光纤端面处理

  使用光纤切割刀制备平整、清洁的端面,确保端面角度误差小于0.5°(单模光纤要求更高)。

  对保偏光纤需标记偏振轴方向,以匹配入射光的偏振态。

 ●光源与光学元件选择

  根据波长选择匹配的透镜或光纤准直器,用于聚焦光束至光纤纤芯。若需高功率耦合,可采用偏振复用技术或复合透镜系统优化光斑尺寸匹配。

 

(2)粗对准与光斑观察

 ●初始定位

  将光纤固定于五维调节架(调节XYZ平移及俯仰/水平角度),光源输出光路与光纤端面大致同轴。

  使用感光屏(如红外成像卡)观察自由空间光斑位置,调整光源或光纤使光斑靠近纤芯区域。

 ●反向光注入法(适用于带接口光纤)

  反向连接激光至光纤,通过耦合物镜观察反向光斑,与正向光斑重合以校准光轴。

 

(3)精密调节与效率优化

 ●光斑对齐与聚焦

  通过微调透镜位置(如压电陶瓷平台)使光斑直径≤光纤模场直径(单模光纤需匹配高斯光束腰斑)。

  实时监测光功率计读数,逐步优化俯仰/水平角度(敏感度可达μrad级)。

 ●参数匹配与抗干扰

  确保光源发散角≤光纤数值孔径角(NA),多模光纤需考虑模式填充效应。

  使用隔振平台减少环境振动,或采用自适应光学元件补偿动态误差。

 

(4)固定与验证

 ●位置锁定

  达到最大耦合效率后,使用紫外固化胶或机械夹具固定光纤与光学元件。

 ●记录调节参数(如平移量、角度),便于后续维护或批量生产。

 ●性能测试

  测量插入损耗(IL)和回波损耗(RL),验证耦合效率是否达标(单模光纤典型效率为30%-70%)。

  通过光谱分析或光束质量分析仪检测模式匹配度,避免高阶模激发。

 

注意事项

 

自动化方案:对于高精度需求,可采用CCD成像反馈+电控调节的三维平台实现自动对准。

特殊光纤处理:光子晶体光纤等需定制透镜参数,或使用空间光调制器补偿模式畸变。

安全防护:高功率激光耦合时需添加隔离器,防止反向反射损伤光源。

通过上述步骤,可实现从实验室级到工业级的稳定空间光耦合。具体参数需根据光纤类型(单模/多模/保偏)和光源特性(波长、功率、相干性)调整。

在线客服
购物车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