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目的】

测量发光物质的发光峰数量、发光峰位以及半高宽等重要参数,参与分析物质的光物理与光化学特性。

 

【实验用具】

用具名称

型号

数量

主要参数

光谱仪

DL-FOSL-350-1050

1

工作波段350-1050 nm,分辨率1.3 nm,像素2048×1

光源

DL-DLS-405-500mW

1

中心波长405±1nm,光谱线宽0.06 nm

比色皿支架

DL-LSH-T-3

1

焦距5 mm,光程10 mm,支持SMA905跳线

光纤

DL-MM-SMA-600-200-1100-1

1

波长范围200-1100 nm,芯径600 μm,单芯

 
 

【原理概述】

荧光光谱作为一种快速检测手段,具有快速、无损、多种元素同时分析、成本低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材料领域研究分子特性、能带结构、光电特性等。与生物医学领域研究荧光标记、蛋白质构象变换、药物残留检测等。也可应用于生活中环境监测分析水体,大气、土壤污染等等。

荧光现象的产生于分子层面在于分子吸收满足能级差的光子后会由基态进入激发态。而处于激发态的分子能力不够稳定,会自发以光、热等形式,通过各种能量通道将能量释放出来,其中激发态分子以释放光子的形式弛豫回基态的过程称为光致发光,荧光是光致发光的其中一种形式。绝大多数发光过程的波长均要大于吸收波长,当然也有反Kasha规则现象的存在。

(1) 荧光采集原理

所以要想采集荧光信号需要一束激发光源,用于将样品从基态激发至高能状态,这需要结合样品的吸收特性,选用吸收峰位处波段光源激发样品效果最佳。随后结合采集装置将所发射光线经由光纤传输入光谱仪内采集,可得到荧光图谱。

 

【实验内容】

1、 按照图(2)所示,调整激光器与比色皿池如光口的相对位置,使得激光器的激发光可以完全进入比色皿如光口。

2、 打开激光器开关,设定激发电流为50 mA,预热激光器10 分钟至光源信号稳定。

3、 将配置好的样品溶液放入比色皿池,需要注意此时需要选用四通道比色皿。

4、 打开光谱仪软件可选择拉曼模式(可直接控制光源)也可选择仅光谱仪模式,在光谱仪软件界面调整积分时间调整采集的荧光信号强度至理想状态,并选择合适的平均次数。

5、 关闭激光器光阑,在软件界面重新测量一次数据,此时测量显示的是仪器的暗噪声,点击顶部按钮保存暗光谱。

6、 重新打开激光器光阑,点击扣除背景按钮,测量一次数据保存为明光谱。点击扣除背景即可得到所需要的荧光图谱。

7、 可设定不同激发电流,重复实验步骤2-6,分析不同激发功率下的荧光强度变化。

 

 

在线客服
购物车
意见反馈